深圳博物馆
珊瑚礁,海洋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的生态系统,被誉为“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蓝色沙漠中的绿洲”。它仅占不到0.1%的海域面积,却孕育了全球30%以上的海洋生物物种。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大堡礁,已纪录到造礁珊瑚350多种,鱼类2000多种,软体动物4000多种,尚大量有待命名和调查的物种。 深圳博物馆正在举办的《海洋宫殿——珊瑚礁科普展》,汇集了101种133件海洋生物标本。展示标本主要分为两大类:珊瑚礁标本和礁生生物标本。其中珊瑚礁标本有42种,既有杯形珊瑚、鹿角珊瑚、石芝珊瑚和蜂巢珊瑚等常见种类,也有苍珊瑚、笙珊瑚和黑角珊瑚等平时难得一见的珍稀物种,是目前国内已知珊瑚礁种类最多最齐全的科普展览。礁生生物种类也丰富多样,既有个体较大的哺乳类和爬行类,也有色彩绚丽、特性鲜明的热带鱼类和贝类,其中不少种类是海洋主题影视片中的“明星”,具有较佳的观赏性和极强的科普意义。一、珊瑚礁(一)千年老妖——黑角珊瑚 黑角珊瑚,是一类数量稀少的非造礁珊瑚,因其骨骼为黑色而得名。活体珊瑚呈现红色、黄色、白色等多种颜色。外形像树木,又称为海树、海柳、海铁树。骨骼为有机质骨架,质地坚硬,耐腐蚀。生长缓慢,年生长率仅为8-66微米。许多物种已持续生长数百年甚至上千年。2009年科学家在美国发现了寿命已达4265年的黑角珊瑚,被认为是当时全球寿命最长的生物。(二)海底灵芝——石芝珊瑚 石芝珊瑚,因其幼体有长柄(成熟后才脱落),跟我国古代灵芝仙草相似,故名“石芝”。跟大多数珊瑚营群体生活不同,石芝珊瑚属于单生珊瑚,整个珊瑚由一单个大水螅体组成,表面呈菌伞的褶襞状,仅中间有一口。幼小时若反置于海底,会利用水螅体的涨缩慢慢翻转过来,且能利用四周的触手做有效的运动。成虫会在海底缓慢移动,是罕见的“会走路的珊瑚”。(三)海洋乐器——笙珊瑚 笙珊瑚,骨骼由许多红色的细管排列成束状所构成,宛如我国民族乐器笙而得名。每根细管直径小于3毫米,即为一只珊瑚虫单体的外骨骼。细管开口端伸出羽毛状的柔软触手,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刺激会收缩。触手因其共生藻的颜色而呈绿、蓝或绿褐等不同颜色。(四)海中蓝宝石——苍珊瑚 苍珊瑚,因其骨骼呈蓝色,故又称为蓝珊瑚。因骨骼组成成份和生活环境的差异性,不同个体呈现出来的蓝色色调也有所差别,有的呈浅蓝,有的呈蔚蓝,有的呈湛蓝,在绚丽的珊瑚礁中显得异常神秘而唯美,被誉为海中蓝宝石。繁殖后代也独树一帜,选择独特的幼生孵育,即成功授精的卵细胞继续保留在母体内,直至发育为成熟的幼虫才会被释放到海水中,确保较高的成活率。二、哺乳类和爬行类(一)微笑天使——江豚 江豚,小小的眼睛、圆圆的脑袋和微微上扬的嘴角,酷似婴孩般的天然微笑神态使其获得了“微笑天使”的美誉。江豚属共有三个物种:印度洋江豚、长江江豚和东亚江豚。除长江江豚生活在淡水外,另外两种江豚都生活在靠近海岸线的浅水区域。性情活泼,常在水中上游下窜,身体不停地翻滚、跳跃、点头、喷水、突然转向等动作,特别惹人喜欢。(二)海洋老司机——绿海龟 绿海龟,外表的颜色并不是绿色,而是偏红色或深棕色甚至偏黑色。幼年偏肉食性,成年后转为杂食性,主食海草和大型海藻。因其体内脂肪累积大量的叶绿素导致肉体呈墨绿色,故名绿海龟。从沙滩上孵化出生后,即独自在海上漂泊,四海为家。成年后每隔数年,无论身在何处,母海龟都会开启漫长的旅途,准确地回归到出生地产卵,繁衍后代。(三)玻璃消化器——玳瑁 玳瑁,属于海龟科,外形与其他海龟大致相似,细微区别之处仅在具有鹰喙般的嘴和身体后部呈现锯齿般的缘盾,故又称鹰嘴海龟。喜食珊瑚礁中的海绵动物。海绵体内含致命毒素和二氧化硅(玻璃的主要原料之一),许多动物都敬而远之。玳瑁却偏爱捕食海绵,不仅能将毒素转移到自身体内成为自卫武器,而且还能消化坚硬的二氧化硅。这是目前所知能消化玻璃的极少数动物之一。三、鱼类(一)活鱼雷——箭鱼 箭鱼,尖长的上颌似一把锋利的宝剑,故又称剑鱼。据说二战期间,正在大西洋航行的英国油轮“巴尔巴拉”号,突然警报骤响,惊魂失措的船员们只见一枚“鱼雷”向油轮飞奔而来。一声巨响后,“鱼雷”并未爆炸,仅把油轮撞开了一个大窟窿,然后就扬长而去了。事后调查发现这个可怕的“活鱼雷”原来是一条巨大的箭鱼。伦敦博物馆收藏的一块被箭鱼“长剑”刺穿的厚0.5米的木制船底,足以显示箭鱼的巨大威力。(二)游泳冠军——旗鱼 旗鱼,第一背鳍柔软高大,像一面大旗,可自由折叠伸展,故名旗鱼。上吻突出尖长,形如一柄锋利的长剑;尾鳍呈八字形分叉,犹如一柄大镰刀。游泳时,放下背鳍,以减少阻力;长剑般的吻突,可将水迅速向两旁分开;不断摆动尾柄尾鳍,仿佛船上的推进器驱动身体极速前进。游泳最高时速可达110公里,号称动物界的游泳冠军。(三)伪装大师——蝴蝶鱼 蝴蝶鱼,因其身体带有类似蝴蝶翅膀上的艳丽花纹而得名。典型的珊瑚礁鱼类,有着侧面压缩的体形和稍微突出的吻部,便于在珊瑚礁中游走和啄食珊瑚礁上的小生物。仔鱼在背鳍或身体后方长有一伪装用的眼斑,其目的是用来蒙骗掠食者,使其误把尾部当做头部攻击,为逃跑争取机会,而真正的眼睛却长有一条黑色纵带,掩饰其真面目。(四)绝命毒师——角箱鲀 角箱鲀,因其头顶和身体后部分别长有一对牛角状的长棘,故又名牛角鱼。这2对异常锋利的尖角是其强大的自卫武器。身体具有闭合的骨骼,触摸起来非常坚硬,即使死亡后仍保持坚硬状态而不变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其表皮含有致命的毒性,一旦受到攻击,就会向海水中释放出毒素,不仅杀害敌人,而且自己同样命丧黄泉。四、贝类(一)炒螺成玉——延管螺 延管螺,曾于2011年在海南三亚被不法商人高价炒作为“螺化玉”,因疯传珊瑚礁里有“玉”,导致大量珊瑚礁被非法采挖。其实这是一种普通的现生贝类,幼体时居住在珊瑚间,为了免受珊瑚完全包围,动物体逐渐离开原来的贝壳,并随着珊瑚生长逐渐向上移动,最后形成一条尖厚的石灰质管状壳。不法商人将贝壳打磨后,冒充为“玉”行骗大众。(二)潜艇鼻祖——鹦鹉螺 鹦鹉螺,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而得名。它是在地球上存活了5亿多年且外型变化极小的“活化石”,堪称动物界的传奇;它壳内拥有30多间专门用来储存气体的小房室,通过调控房室内的气量即可实现自身的浮沉,这正是开启潜艇构想的钥匙。世界上第一艘潜艇和《海底两万里》中航行的潜艇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充分体现了这一传奇动物的科学地位。(三)海中贝王——砗磲 砗磲,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沟槽,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而在车渠旁加了石字。最大直径可达2米,重达500公斤,是海洋中最大的双壳贝壳,号称“贝王”。壳面粗糙,打磨后洁白光润,白皙如玉,与珍珠、珊瑚、琥珀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活体张开贝壳时,体内色彩艳丽,不仅有孔雀蓝、粉红、翠绿、棕红等多种颜色,还常有各色的花纹。(四)珊瑚卫士——大法螺 大法螺,因寺院和庙宇的僧道用此作为布道昭示的法器而得名。拥有华丽的纹饰和硕大的身形,螺长可达半米,古代的部族和军队常用作号角。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棘海星是珊瑚的一种敌害生物,它不仅大量吞噬珊瑚,而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号称为“珊瑚杀手”和“魔鬼海星”;而大法螺恰恰是长棘海星的天敌,尤其擅长捕食长棘海星,被科学家尊称为“珊瑚卫士”。辽(公元916~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草原王朝。佛教是辽代最核心、最主流的信仰,遗留至今的佛教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佛寺、造像与佛塔居多。辽宁朝阳别称“龙城”,是古代辽西地区的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朝阳北塔既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五世同堂”的佛塔建筑,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辽代佛塔艺术。朝阳北塔从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筑宫殿开始到辽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缮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历经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辽代,总共五世修建。此后历代未经大型修缮。1984年至1995年间,朝阳北塔开展维修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由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尤其对研究辽代文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佛教艺术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鉴于此,为展示多元传统文化艺术,加强深圳与辽宁两地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我馆联合朝阳市北塔博物馆举办此次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北塔所出三燕北朝隋唐特别是辽时期重要文物近140余件组,包括瓦当、石刻、泥塑、舍利塔、金银器、瓷器以及水晶、玛瑙、琥珀、玉器等丰富品类。通过诸多精美文物,一方面展示朝阳北塔的建筑艺术与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展示北塔文物独有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揭示文物所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将有助于对辽代文明与佛教艺术的深入理解。辽(公元916~1125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草原王朝。佛教是辽代最核心、最主流的信仰,遗留至今的佛教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尤以佛寺、造像与佛塔居多。辽宁朝阳别称“龙城”,是古代辽西地区的战略要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朝阳北塔既是目前所知唯一一座“五世同堂”的佛塔建筑,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辽代佛塔艺术。朝阳北塔从十六国时期前燕建筑宫殿开始到辽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缮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历经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辽代,总共五世修建。此后历代未经大型修缮。1984年至1995年间,朝阳北塔开展维修保护与考古发掘工作,由此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是中国佛教考古的又一重大收获,尤其对研究辽代文明、中西文化交流以及佛教艺术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鉴于此,为展示多元传统文化艺术,加强深圳与辽宁两地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我馆联合朝阳市北塔博物馆举办此次北塔出土文物精品展,展出北塔所出三燕北朝隋唐特别是辽时期重要文物近140余件组,包括瓦当、石刻、泥塑、舍利塔、金银器、瓷器以及水晶、玛瑙、琥珀、玉器等丰富品类。通过诸多精美文物,一方面展示朝阳北塔的建筑艺术与历史变迁,另一方面展示北塔文物独有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揭示文物所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同时也将有助于对辽代文明与佛教艺术的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历代古籍记载和证实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历史,传承着中华优秀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随着世代更迭,岁月沧桑,古籍历经浩劫磨难。留存至今的古籍善本的历史、学术和文物价值益发凸显,各收藏单位视若珍宝,难得一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深圳博物馆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将馆藏古籍善本,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分批展示。本次展览展出馆藏宋至民国经部类古籍的各种珍贵版本。在古代中国,经学的作用举足轻重,在政治文化领域始终占据着支配地位。经部古籍承载着古人在政治、哲学、文学上的思想和主张。希望通过本展览,观众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感悟、理解和认识,不忘本来,把握当下,着眼将来,增强文化自信。潘玉良(1895 ~ 1977)不仅是最早旅居法国并接受现代美术教育的近代中国女性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先行者,中国油画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她出生贫微,一生历经坎坷,却有着顽强的坚持和为艺术献身的信念,始终不渝。潘玉良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又充满明快的时代气息。她擅长油画,同时涉猎彩墨画、雕塑、版画等领域的创作。经过极其艰辛的艺术实践,她的油画创立了“合中西于一冶”的独特风格,享誉海内外画坛。潘玉良出生卑微,从社会的底层一步步走向开阔的世界,成为一代卓越的国际绘画艺术家。她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对艺术的忠诚与勤奋,对祖国的感情与才思,广为世人敬重。潘玉良旅法四十余载,1977 年病逝于巴黎。按其遗愿,四千余件作品运回故里“奉献国人”,多数珍藏于安徽博物院。此次展览遴选其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110 件作品,包括油画、彩墨画、白描、版画等多种绘画形式,愿观者能在欣赏画作的过程中,领略其绘画的艺术魅力,体会艺术家拼搏奋进的精神;同时了解其作品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影响,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法恩扎是意大利北部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小城, 早在中世纪这里就有陶器制作。 14 世纪当被泛称马约里卡的锡釉陶从西班牙传入意大利时, 恰逢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兴起, 在人文艺术自由、 开放的氛围中,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 宗教故事及油画成为这种陶艺的主要素材和表现形式。 以法恩扎为中心的陶工坊不断探索创新, 特别是知名艺术家相继参与, 最终成就了这种“土与火” 的艺术地位和辉煌。 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为马约里卡陶艺发展提供了重要创作源泉, 并使其薪火相传享誉当今世界。中国和意大利同为世界文明古国, 两千多年的古代 “丝绸之路” 就架起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11 世纪后, 随着海上贸易逐步扩大特别是 15 至 1世纪大航海时代, 中意两国交往日趋频繁, 来自中国的瓷器对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次享有盛誉的意大利法恩扎国际陶瓷博物馆珍藏首次来到瓷器故乡, 又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和博物馆际间合作续写了新的篇章。观音又名“观世音”“观自在”,是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中流传最广泛、影响最深远也最受尊崇的菩萨。根据佛教经典,观音是西方净土世界阿弥陀佛的上首菩萨,与大势至菩萨一起并称“西方三圣”。观音经典《心经》代表了大乘般若思想精髓,观音信仰集中体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教理想与根本追求。汉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艺术风格逐渐民族化,最终演变成为中国影响最广的家喻户晓的佛教尊神,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观音文化与艺术体系,包含雕塑、绘画以及各类经典等多种形式。观音信仰也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博物馆所藏佛教文物十分丰富。本次展览遴选出中国汉藏两大佛教体系中观音及其化身、本尊、眷属等相关造像共计百余件,包括铜造像、绘画、瓷塑以及木雕等多种质地,内容丰富,精品荟萃,较为全面地呈现了汉藏两地观音信仰的基本面貌及传播历史,展示了观音造像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历程。通过此展,一方面可领略中国汉藏两地不同历史时期观音菩萨的艺术形象与魅力,探索中西文明交流的贡献,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兼容并包与博大精深;一方面也可更深入地了解汉藏两地宗教及文化艺术间的交流与互动。兰、梅、松、竹是中国画的特色品类,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在文人画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兰、梅、松、竹常被文人雅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纯洁的感情、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因此,它们被冠以“四君子”之称。兰、梅、松、竹等植物虽生长季节和环境不同,却都具有傲霜雪、斗严寒的“岁寒心”,是人格美的象征。画家将它们组合在一幅画中,不取其现实,而化用其象征人格美之精神,从而达到岁月无序、时间永恒的艺术效果。本展览是深圳博物馆联合福建博物院,从福建博物院积翠园艺术馆珍藏的古今兰梅松竹题材绘画作品中遴选出52件(套)历代佳作,以期梳理“四君子”题材绘画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究“四君子”题材绘画的审美取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是:本展览按动物的生存环境分为草原、沙漠、森林、极地四个展区,通过还原生态景观、综合运用声、光、影视等方式,反映了动物、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能够感受到快乐和痛苦、幸福和悲伤。看到这些可爱的生灵,希望您会更加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关爱我们共同的家园。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39年,发生在深圳地区新安海域的九龙海战,是鸦片战争的前哨战,在这里打响了近代反侵略的第一仗。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向外国侵略者屈辱求和,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独立的中国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道路。近代深圳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从深港民众抵抗英国侵占香港,到孙中山发动三洲田起义、打响推翻清王朝的第一枪;从宝安县党组织领导农民运动反对军阀列强,到省港大罢工的前沿阵地;从八年艰苦抗战,到四年解放战争……在一个多世纪的抗争中,深圳人民表现出了不畏强敌的英勇和顽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文明陆续输入。仍然做着“天朝大国”美梦的东方睡狮被惊醒,从此“放眼看世界”,踏上了曲折的近代化道路。深圳毗邻香港,便于吸纳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在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领略深圳的百年沧桑,感受历史的风云多变,把握现实,启迪未来。民俗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和文化现象。其中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生动反映。民俗文化存在着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在民间世代传承,又随着时代进步、生产生活方式的交流融合而发展变化。深圳以广府和客家民系为主的传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深圳濒临大海,扼珠江入海口,“以海为活”的沿海居民和经此出海的远行者们,在长期的海上活动中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海洋文化习俗。深圳,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祖国南方的一颗瑰丽明珠。她在改革开放的期待呼唤中诞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成长,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窗口”而闻名遐迩,借改革开放的东风而展翅腾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弹指一挥间,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而成为一座美丽的现代化城市,综合实力位居国内大城市前列,其发展之迅猛,变化之巨大,举世瞩目,被称为“中国的奇迹”。深圳的发展和成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历史性变革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和生动反映。她以成功的实践,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和光明前景。深圳文博工作者经过多年的艰辛劳动,拂去蒙在历史表面的尘埃,以丰富的文物古迹、人文史料,拾掇出“先民足迹”、“城市开端”、“海洋经济”、“海防重镇”、“古代移民”五个部分的陈列,展示了地处南海之滨的深圳,有着6000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1700多年的城市史、600多年的海防史、悠久的广府民系和客家移民史,勾勒出古代深圳的历史轮廓。2017年9月12日,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周原博物馆、扶风县博物馆、岐山县博物馆、渭滨区博物馆等多家陕西宝鸡文博机构共同举办的“周邦肇作——陕西宝鸡出土商周青铜器精华”展,在广东深圳市民中心A区深圳博物馆第一临展厅开幕了。展览展出各类青铜文物182件/组,涵盖了建国以来宝鸡地区历次重要的西周考古发现,诸如眉县杨家村窖藏、扶风五郡西村窖藏、石鼓山西周墓等近十几年来的新发现也都悉数登场。青铜器是西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周王朝礼乐制度的主要载体。以周原为核心的整个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具有重器多、铭文多、器形种类多的特征,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次展览所展出的青铜器造型奇特、纹饰华丽、工艺复杂、铭文丰富,代表了西周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有助于广大公众对西周时期的政治、宗教、社会风俗、礼仪制度、工艺铸造等各方面都能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本次展览的主标题为“周邦肇作”,“周邦”指西周王朝,西周时期的金文中周人对自己的国家称为周邦,展览中的逨鼎就记述了周王称赞逨的先祖“有爵于周邦”;“肇作”是西周金文中的惯用语,通常金文开头多是作器者某某为其先人“肇作”某器物,语含恭敬庄重之意。“周邦肇作”中,“肇作”也可以谐音“造作”,大意为周人建立西周王朝后铸造的众多青铜器,泛指本展中的青铜器。这其中一级文物就有40件,带铭文的铜器也有87件,比较重要的器物有户方彝、户卣、伯各尊、伯各卣、卫簋、卫鼎、四十二年逨鼎、单五父方壶、南宫乎钟、秦公镈等。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是中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鲜卑政权的总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五个王朝。山西在北朝文明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西晋时拓跋鲜卑崛起,此后拓跋珪建立北魏,又迁都平城(今大同),逐鹿中原。自此,平城作为北魏都城96年,京畿地区人口盛时达百万,成为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和颇具影响力的国际都会。北魏末年,高欢选晋阳(今太原)作为根本基地,苦心经营,聚天下兵甲,建大丞相府,遥控朝政。其后,晋阳作为东魏、北齐的“霸府”与“别都”而步入黄金时代,精英荟萃,文化昌明,繁盛有逾邺都。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中西文明交流日益繁荣,社会政治经历了重大变革,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胡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是此时期文化艺术的显著特征。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认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的北朝政治至北齐发展到鼎盛,成为隋唐制度的重要渊源。山西作为北朝重要的政治、文化重地,其丰富的考古出土资料系统地展示了北魏至隋唐的文明演进。此次展览由深圳博物馆联合山西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博物馆共同举办,共展出北朝鎏金银器、陶瓷器、石棺床、响铜器、陶俑等文物共计200余件(组)。深圳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本次展览不仅是山西地区北朝文物精品的展示,更是这一时期兼收并蓄、包容创新文化的艺术再现,也是丝绸之路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也将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承继提供有益借鉴。“道者,万物之奥。”道教是中国重要的本土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以湖北为中心的楚地是道教的主要发源地和发展的重要地区,迄今发现了许多重要的道教文物,留存有大量的道教文化古迹,其中尤以武当山最为著名。武当山古建筑群占地20多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巍峨宏伟、气势磅礴,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展览分为3个单元,较系统展示了道教的历史和文化。第一单元展示道教起源,叙述了原始信仰、先秦的神仙传说与方术、道家学说等三个来源;第二单元展示道教的神仙体系,除介绍三清、灵官、关天君、土地等道教各类神仙外,着重介绍了真武大帝;第三单元展示道教文化,从道家经典、道教修炼(修炼目的、派别、方式)、道教科仪三个方面介绍了道教的相关常识。尤为难得的是,这次展览集中展出了湖北省博物馆、武当博物馆和武当山道教协会珍藏的道教文物近90件。文物时代跨度大,上起先秦、下至民国;级别高,大部分都是三级以上珍贵文物,特别是展出的明代真武大帝铜像、鎏金铜玄武等文物异常精美和珍贵;内容丰富,有反映道教来源的原始信仰、神仙方术的文物,有体现道教思想根源的最早的《老子》,还有各类道教神像、法器,多层次全面展现道教文化及其影响。欢迎广大市民观众来馆参观。西藏地区具有独特的历史影响与艺术魅力,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不断吸收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汉地文化,逐渐形成以佛教为核心、政教合一的文化格局,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特色鲜明的地域文明。藏传佛教具有系统的佛学理论、规范的修持方法、浩瀚的书刻经典、严格的经院教育与独特的活佛转世制度,以唐卡、造像、寺院壁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藏传佛教艺术自成体系,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展现了青藏高原藏民族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独特的审美情趣。深圳博物馆举办的“祥云托起珠穆朗玛——藏传佛教艺术精品展”展览是近年海内外大型的藏传佛教艺术展之一,展示了西藏雪域文明的深厚底蕴、历史成就与艺术魅力,将积极推动藏传佛教历史与艺术的研究,同时也对市民观众深入了解雪域高原独特的地域文明,促进民族团结与汉藏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玻璃,伴随着欧洲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别样的绚烂华美。不同于雕塑展、油画展,本次玻璃艺术展将从3月2日持续到6月12日,带领我们走近一段灿烂的欧洲文明,见证一段2000年的艺术奇迹。